科研平台
2017-09-08      阅读次数: 2301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科研平台建设


一、留青竹刻科研平台


1.平台名称:

留青竹刻科研工作室


2.负责人简介:

郭琳,女,河南许昌人,1974年生,200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江苏理工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副教授。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2009年起从事竹刻艺术研究。先后在《美术观察》、《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新视觉艺术》、《美术大观》、《艺术研究》、《电影评介》等刊物发表论文及会议论文20余篇,部分论点多次被其它学术刊物引用。创作作品入选200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中法文化年”,送往法国展出;作品“留青竹梳”在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上奖东博会上获得金奖,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竹刻艺术青年人才才培养》主持人。


3.平台介绍:

留青竹刻科研工作平台,依托于郭琳副教授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竹刻艺术青年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了平台优势。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中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本平台致力于留青竹刻人才的培养和留青竹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从实践创作、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探究。


4.平台成果:







二、传统壁画科研平台


1.平台名称:

传统壁画科研工作室


2.负责人简介:

王岩松,副教授、传统壁画研究所所长,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台湾艺术大学客座副教授、山西大学学士、北京大学硕士,曾留学日本,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从事古代壁画复制与研究逾30余年,致力于传统壁画艺术实践,为各级博物馆及佛教寺院进行复制与创作壁画,其研制的泥地壁画制作工艺,把文物保护技术与绘画技艺很好地结合起来,既吸收了传统壁画工艺,又进行了大胆改造,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其壁画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关注和专家的肯定。在传统壁画艺术承传和弘扬上颇具特色。所带领团队已为山西博物院、晋祠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常州天宁宝塔、南通西寺、常州博物馆、山西高平炎帝陵炎等多家专业博物馆、寺庙创作、绘制壁画作品。课题《中国古代壁画复制与临摹:探究泥皮壁画制作特色》20108期 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并获得常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厅2015年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环境艺术专业”岗位+能力进阶式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已结题。现主持江苏理工学院传统壁画研究所工作。利用传统壁画技法、工艺,从事传统壁画创作与制作。为各级博物馆、寺院道观创作、绘制壁画。传播壁画艺术,培养传统壁画研究与创作人才。


3.平台介绍:

传统壁画科研平台,依托于王岩松副教授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推广交流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及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薪火相传——传统壁画技艺传承与创新”。平台实力雄厚,具有巨大的实践意义。传统壁画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传统手工”之美,发扬“工匠精神”。传统壁画技艺传承是为时代进步提供独有的文化支撑和历史记忆的依托,也是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艺术创新提供营养,寻找传统与当代之间的血脉联系的有效途径。通过传统壁画技艺与创新专题培训,让更多人了解传统壁画的制作技艺和艺术价值,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本平台以物质的形态呈现“历史变化中的壁画”,以传统技艺活化壁画资源,既非数字影像纸本作品,也非单一的技法学习,而是“还原语境,与古人对话”,真实再现壁画的本真原貌和壁画技艺的基因要素。平台以继承与创新为出发点,本着研究与发现,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挖掘壁画语汇,体味古人艺术智慧。立足传统,传承“匠人”精神和技艺,同时响应习近平主席关于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讲话精神,让古老壁画艺术再次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


4.平台成果:












打印